彩陶和青铜的对话——邂逅丝绸古道

2020-06-19 08:28:40    来源:生活家 南财号    

在人类发展史上,欧亚草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地区,这片草原东起东北亚,横亘北亚(俄罗斯草原南部)、中亚,西接中欧平原。源于西亚近东的古代文明曾向北发展,再分为向西往欧洲的一支,以及向东往欧亚草原的一支,尤其对农业文明的传播具有无法忽略的重要性。中国的文明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以中原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受到了来自欧亚草原的人类迁移和文化影响,而古丝绸之路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

人们一般把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的线路称为“丝绸之路”,而从考古发现来看,从这个时点起算的这条通道,只能算是晚近的“丝绸之路”。在此之前的数千年里,中原的彩陶和来自西方的青铜器早已在这条大路上流动了。在洛阳盆地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公元前1800-1500年间)二里头,发现了大量青铜礼器;而黄河流域的彩陶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现身于天山东部的哈密盆地,大约3000年前出现在伊犁河谷。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和《彩陶与青铜的对话》这两本书分别从严谨的学术和通俗的文化科普角度,相互验证,共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也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

《彩陶与青铜的对话》用清晰的时间轴和丰富的彩陶图文展示了中国从距今2万年的旧石器晚期开始制陶,到制陶女七八千年前从黄河上游出发,走向河西走廊,穿越天山走廊,一路将彩陶制作技艺传播到伊犁河谷的历史。中原文化的这一标志性成就将整个东亚的历史带入到了有陶器的新石器时代,这种影响一直扩散到中亚的边缘。但是,从这条路线上遗址挖掘出的彩陶器型、纹饰图案、色彩和质地来看,彩陶在到达甘青河曲一带发展到了巅峰,到了河西走廊西部尽头已经是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彩陶终点。流传到新疆地区的彩陶风格和用途更贴近游牧民族,这是中原彩陶文化由东向西传播的末梢。

青铜冶炼技术源于西亚地区,分为南北两路扩散。南路到达印度河上游兴都库什山,受阻于帕米尔高山,未进入中国。北路则有欧亚草原森林地带的人群南下穿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天山,到达塔里木盆地绿洲,再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有些人习惯于忽略草原民族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其实,游牧并不一定比定居农业落后,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代表了另一种生产力。比如,游牧民族很早就驯养了驴马,很早发明了空心有辐车轮,继而借助马匹和马车迁移,行动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游牧民族大量食用乳类肉类食品,体质也很强健。学者认为马车、青铜器都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铜镰和铜斧等对农业生产有巨大推动作用,这是游牧民族与农业人口冲突过程中带来的有积极影响的事物。

中亚西部的早期青铜时代开始于距今6000年前,开始时是纯铜和砷青铜为主角,到了5000多年前,锡青铜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最重要的金属合金。当时黑海、里海北部地区气温下降,牧草变得低矮稀疏,处于环境和人口压力,掌握青铜冶炼的人群开始向东方迁移,拉开了青铜时代欧亚西部人群东迁的一波波浪潮。东方彩陶和西方青铜器在公元3000多年前,在哈密盆地汇合了。这也是西亚锡青铜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一个重要站点,形成了与西方青铜器大相径庭的新组合,并由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进入中原地区。

伴随着彩陶、青铜器传播的还有中原的农业耕作和纺织技术,而西方的铜矿开采、小麦种植、牛羊驯养、奶革制作和训马、马车等技术也对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青铜技术比彩陶传播速度更快也更远。西方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生产和战争的工具,如斧、剑、矛、凿等,在到达中原腹地之后,功能变化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用于非生产性领域,如用青铜制作的巫具、祭器等。外来的青铜技术,经过华夏民族的不断发展创新,商代的青铜礼器制造工艺和艺术水准已经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超水准。大量融合了西方文化要素的北方文明,进一步向南扩展,与长江以南的另一支古老文明一起,形成了中华文明。学者们认为夏商前后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文明的文化要素频密接触,从中获取了更多与外部技术、思想、制度交流的基础,促进了社会进步,催生了中原文明的成熟。(作者 郑磊)

[责任编辑:h001]

联系我们:434 921 46@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