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挂职怒江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任务的宋启道,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高山峡谷间翻涌滔滔怒江水,如果什么东西掉下山崖,瞬间就能被冲出几百米远。
【资料图】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曾是包括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内,被称为“地球褶皱”的横断山区中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自2019年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先后派出200多名科研人员,他们跋山涉水,把理念和技术的种子撒向峡谷。
“尽会整事”的挂职干部
“从海口去怒江,要先后在昆明和保山转机,下飞机后再坐3个多小时汽车,辗转一整天到达怒江州政府驻地。”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产业发展部主任的宋启道回忆。
到了挂职点,不少人却开始观望:“挂职就是走走转转,过两年就跑了。”宋启道不这样想,他一到任就要来文件资料,发现生长在沟壑荫蔽处的草果,是能让当地脱贫致富的“金果果”,但因质检工作存在空白,产业发展受限。宋启道认为,必须先抓住申报检验检测资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双认证的“牛鼻子”。
中国热科院挂职干部跟当地人一起调查草果病害
“不能再等了。”宋启道决定,“人手不够,就聘请第三方来培训;经费有限,‘只要手不发抖’的都去做实验。”任务明确了,他还把自己在科研单位实践的“工作法”带到这里:课题化分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工作情况完结表,重点急要任务要求每日一报。
工作量明显增加,有人开始犯嘀咕:这个干部“尽会整事”。但一项项落地成果,让宋启道逐渐赢得信任。2021年,怒江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通过“双认证”,多个村镇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宋启道成了干群认可的“怒江州荣誉市民”。
就地科研,嫁接产业
“草果叶子都枯了!”电话里,泸水市种植户八玉胡心急如焚。挂职干部元超现场看到草果地一片枯黄,几乎每片草果叶片中都长满斑蛾幼虫。
元超茶饭不思,“冒虫”深入灾区,摸清虫害规律。经过多轮试验后,他分类制定防治方案:首先带领农民焚烧深埋卵块和虫害叶片;幼虫出卵后,在上风口喷洒生物菌剂,并撒施竹椿等害虫天敌;采取局部、精准的高效低度化学农药压制,用灯光诱杀将蛾子一网打尽。虫害防治模式推广后,往年这个时候被啃光的草果,今年已难见虫害痕迹。
做好前端虫害防治,也要做好后端产业布局。庞永青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主任,他注意到草果带有刺激的辛香味,开发附加产品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为此,科研人员组建攻关团队,一个个“处方”接连研发出来。目前,30余款以草果为原料的产品广受体验者欢迎,草果三产产值达到13.2亿元。乡亲们为科研工作者们送上一声“阿克夏沫(谢谢)”。
办好急事,带走心事
挂职干部们的“工区”,大多是在气温骤变的山地和峡谷里。他们带来“一年四季的衣服”,带回乡亲们的“急事”和“心事”。
发展产业是群众的“急事”,没技术没底气则是群众的“心事”。宋启道说,以前“农户不急专家急”,讲座前要去家里请人听课。现在听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几年来,参加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培训的怒江农民上万人次,一支支由本地人组成的科技队初见雏形。
如今,科研人员在怒江峡谷间种下农业现代化新理念:怒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延续“项目工作法”;跟种优质农产品成为农户“新风尚”;村民学会害虫防控技术,提前预警的种植方式已然形成……
“山高水长曾有你,海角无涯却自如。”送别挂职干部时,50多岁的怒江农业科技工作者普云写下这样的诗句。他告诉半月谈记者,怒江老乡与科研工作者们结下跨越峡谷的情谊,“实在舍不得!还要再来!”
半月谈记者:陈凯姿 /编辑:孙文豪
热门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