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实践进路与成效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2023-08-18 14:08:1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要:地方课程权力的下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的制度设计,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发挥了独特的育人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对地方课程的价值进行重新厘定。甘肃省自2005年开始,确立地方课程开发领域、撰写各领域课程纲要、系统编制地方课程内容,形成地方课程教学实施的合力。

关键词:甘肃省;地方课程;实践;成效


(资料图片)

2023年8月2日,在贵州省黔西市协和镇杨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绣娘(左二)指导孩子们学习针绣技艺和针法。通讯员 周训超 摄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开发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权力的合理转换与分配,对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发挥地方课程资源作用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意义。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将地方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融入新一轮教育改革之中,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地方课程的价值体认

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属性,应当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在地方课程的规划、设计和目标上,基于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多元化取向;在课程编制上,弹性设置,允许不同地域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变;在课程实施上,允许学校根据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地方课程依托于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资源,虽涉及地方文化知识,但不以记忆、掌握知识为根本取向,是以文化知识及相关活动滋养学生地方情怀的经验课程,旨在以培育具有地方认同意识的人为根本目标[1]。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指出,地方课程要强化综合性,注重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实践性,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体验过程的设计和指导,指向立德树人、整体育人。

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进路

确立地方课程开发领域。2005年,甘肃省教育厅发布《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较早发布了地方课程专项实施方案,成为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事件。《实施意见》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地方课程,并对课程门类和课时进行了明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课程的地方化实施,旨在“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通过探究、设计、制作、服务等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信息技术两个模块。其中,省情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省情,进而增强学生创新、开放、自信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从家到国的家国情怀,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包括甘肃历史、甘肃地理和华夏文明在甘肃三个内容模块;人文教育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熏陶为核心,以自主阅读、反思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仁爱、孝悌、自尊、诚信、责任等人文主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科技教育旨在向学生介绍影响人类现实生活的有代表性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长教育将生态教育、国防与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的核心目标、内容要求进行高度整合,从家国情怀、关爱生命、安全保护、学法用法、环境生态和红色教育等六个模块开发综合课程。同时,根据各领域的课程定位和目标,研制了完备的课程纲要。

系统编制地方课程内容。教材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是课程目标的重要承载。教材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和客体。[2]根据《实施意见》的规划和课程纲要,组织开发了“甘肃历史”“甘肃地理”“华夏文明在甘肃”“书法”“健康成长”“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和“阅读”等地方课程教材。不同教材之间整体协调,既相互独立又恰当衔接,具有科学性,凸显实用性,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突出学生实践操作的参与性,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提问、批判、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诸方面的能力,内容的表现方式突出生活化、地方化、动态化和弹性化。同时,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制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定期对地方课程教材进行编修,及时将党和国家的重大主题教育内容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融入其中,确保地方课程的时代性和方向性。

形成地方课程教学实施合力。结合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判断与事实抉择,为地方课程设计整体规划,形成了“决策—工作—研究—监督”四位一体的地方课程教学合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整体规划,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也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与能力水平的差异,体现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的统一,使地方课程具有现实意义。省教育厅行政职能处室及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作为行政决策及审核部门,将课程领导和决策机构的政策文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课程教材研究部门携手高等院校、教科研部门,通过理论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指导、课程调研、信息反馈等手段,为课程政策的落实铺路搭桥,开发了相应的地方课程教材,教育督导部门从课程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两个方面,将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纳入督导。

为更好地推进地方课程教学实施,省教育厅在对全省课程推进现状和困难分析的前提下,启动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并设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以项目为纽带,采用行政推动的方式,遴选确立和培育省级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采取“实验与研究并举,在研究中实验,在实验中研究”的策略,有序推进项目实施,推动地方课程教学全面改革。

地方课程实施的成效与可能突破

以课程评估建设地方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地方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有助于提高地方课程建设的质量,有助于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按照国家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的制度安排,甘肃省对全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从地方课程设计、管理、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构建评估模型,制定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采用了问卷调查、专家现场访谈、听课、资料查阅、现场查看等基本方法进行质性与量化的综合评价。

评估认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方课程的规划定位准确。课程管理与实施体系完备,发挥了对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作用。课程注重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引导,着眼于不同区域学生的共性发展,适应甘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如在华夏文明在甘肃教材中设计了“陇上人物”“陇原地貌”“遗址景观”“稀世文物”“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六个单元,为学生展现了甘肃省独特的文化与精神风貌。甘肃地理注重生活化主题的构建,展现了甘肃大地湾文化、人文始祖伏羲、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马踏飞燕等古代文明,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文化艺术作品,以及“陆上三峡”的风能基地、镍都、石油、煤炭、航天等内容。

二是地方课程开发系统完整。课程目标凸显了适应性、时代性和地方性,课程内容适切,注重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课程结构完备,教材编制系统。如写字教材与国家课程教材紧密配合,将课文的生字生词练习以写字训练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保证了生字练习,也注重写字的训练。教材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理念,在实用性、工具性基础上融入了审美的趣味性。同时,突出本土特色,将甘肃地方书法文化知识编入教材,如经典碑帖《西狭颂》、书法遗迹天水《二妙轩碑》等,增进学生对甘肃人文历史风韵的认知。

三是地方课程实施运行顺畅。通过职责分明、分级推进的实施方式,部分地方和学校进一步挖掘了区域特色课程,拓宽了课程领域,将地方课程纳入考试内容或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了必修、学科课程补充和校本化整合的地方课程实施模式。

四是地方课程实施成效明显。地方课程促进了国家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丰富和发展了学校课程资源,引领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通过现场评估数据分析,学生对地方课程的设计、实施、管理及评价等的满意度达到60.91%,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喜欢程度大都在60%以上。在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收获中,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学生比例达68.31%。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让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实施路径更加明晰,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为新时代深度开发地方课程提供了新的可能。

总之,新时代地方课程开发的功能定位要更加聚焦,要充分评估地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理顺不同课程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及顺序,构建地方课程价值共同体。[3]应不断强化地方课程的区域规划和教学评价改革,拓展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材视野,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积极探索数字化教材开发。进一步强化课程实施机制保障,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依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提升地方课程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凯.厘清地方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9).

[2]曾天山.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曹石珠.新时代地方课程何以“落地:困境、反思与突破路径[J].湘南学院学报,2020(2).

(作者张炳意系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7-8期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